束沐

抗戰勝利75週年紀念日前夕,由管虎執導、講述1937年“八百壯士”守衛四行倉庫的影片《八佰》在中國大陸上映,隨即引起“現象級”輿情。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輿論和不少島內民眾也對這部影片產生濃厚興趣,並將其與經典電影《八百壯士》作比較。兩岸輿論共同熱議《八佰》及其原型“八百壯士”,在當前時空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義。 
  相較於許多大陸民眾通過《八佰》這部電影,才第一次深入了解謝晉元等“八百壯士”的英雄慨歌,台灣民眾的“興趣點”,無疑放在大陸藝術作品如何描述、呈現和評價國民政府對日作戰的話題上。例如,一些島內媒體人高度關注這部電影對送旗、升旗情節的處理,以及背景音樂出現中華民國國歌旋律等。 
    無需諱言,《八佰》之所以在島內引發關注和熱議,就是因為這部影片直接觸及了兩岸之間長期以來存在的政治符號、歷史詮釋以及意識形態的異同。不過,如果拋開政治符號、歷史詮釋的紛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許多共同價值,值得兩岸共同珍惜和守護。 
  首先,“和平”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價值,在當前局勢的映襯之下更需倍加珍惜。人們紀念戰爭、歌頌英雄、緬懷先烈,不是為了製造新的戰爭,而是為了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並在和平環境下持續發展壯大,讓自己更有實力、更有底氣來捍衛和平。《八佰》的最後一幕,鏡頭從滿目瘡痍的四行倉庫轉向了當今上海的繁華都市,這種視覺衝擊更加生動、直觀地詮釋了和平的價值,無不令所有觀眾感慨萬千。 
  在民族弱亂、國破家亡的年代,乞求而來的“停戰”與“和平”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但如今,中華民族已經成功“站起來”和“富起來”,正在向“強起來”的目標爬坡過坎、披荊斬棘。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和社會文明的總體水平,都已經跨入現代社會。此時此刻,兩岸更應該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通過深化融合發展,建立起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達致和平統一。 

    台海兩岸,誰在渴求戰爭?誰在挑起戰爭?誰最樂見戰爭?經過近一段時間的緊張局勢和輿論紛爭,相信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能夠看清,不僅“有形的戰爭”會讓同胞生靈塗炭,讓幾十年奮鬥而來的幸福生活毀於一旦,“無形的戰爭”即那些挑動仇恨、敵對的極端民粹言行,也會嚴重破壞同胞感情,讓多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得而復失。令人欣慰的是,島內不少有識之士頂住壓力,不斷發出“反戰爭、求和平、要交流”的聲音,反映出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最樸實、最真切的訴求。 
  其次,“共御外侮”對今天的兩岸關係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也應該成為團結兩岸同胞、各黨派的一面旗幟。電影《八佰》中,無論是最初不敢開槍的“逃兵”,還是租界內事不關己的市民,都逐漸被國軍英勇行為所感染,最終實現了“中國人認同”的再啟蒙、再動員,進而匯入全民族抗戰的浩蕩洪流之中。而這個過程,也是中華民族通過十四年對日鬥爭、八年全面抗戰,逐漸形成現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縮影。
    實事求是地說,台灣1975年版的《八百壯士》,雖然出於國民黨當局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宣傳目的,但在當時背景下,也具有不畏美日等外部勢力干預,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正面意涵。巧合的是,大陸版《八佰》上映的時間節點,同樣正值世界進入百年不遇大變局,中華民族復興正面臨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考驗。而近期美國對台海的粗暴干涉、對兩岸關係的插手和干擾,就是當前尖銳複雜外部環境的突出體現。
  一段時間以來,島內出現了所謂“親中”還是“親美”的議論。兩岸就是一家人,政治上的分歧和歷史形成的心結,完全可以用時間和智慧一起商量、努力化解,但外部勢力出於一己之私在兩岸之間的挑撥、誘導和分化,只有在更高的歷史站位才能看得清、辨得明。兩岸一家親的和平紅利,必將帶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和榮景,而外部勢力的蠅頭小利,背後必然隱藏著陰謀和“大棒”。因此,“一致對外”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中華民族在經受歷史洗禮與戰火淬煉後得出的寶貴真知。 
  珍惜和平、共御外侮,是兩岸中國人應該堅持和守護的共同價值。歷史教導我們,民族大義之前,政治分歧、歷史恩怨和利益矛盾,都可以放在一邊。台灣的《八百壯士》和大陸的《八佰》均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正如台軍將領的一句名言“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若台灣同胞守住共同價值、共擔民族大義,“中華民國派”難道不也是“中華民族派”?

(原載中國評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