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

自古新加坡與中國之間就有著難以解除的歷史淵源,可許多年來,它對中國的態度都非常冷淡。尤其在以往的一些中美糾紛中,新加坡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支持美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加坡對中國的態度卻開始慢慢轉變了,從一開始的言論打壓變為了大力贊賞。在亞太國家關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公開表示:”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沒有中國的聯盟。”

七年前李顯龍還對中國態度惡劣,七年後卻持以認可的態度,那麼這種180度轉變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意義呢?

中美紛爭:新加坡前後態度之轉變

新加坡曾經對中國的惡劣態度,還要從中美關係的持續惡化說起。

在那段關於雙方飛機引發的危機中,除美國外對中國惡意最大的就是新加坡。因為在這之後,新加坡就同日本在東盟峰會上,首當其衝地站到了美方,試圖將仲裁寫入宣言文件中。儘管遭到了柬埔寨、老撾等國的抵制,這仍然成為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上”一次成功的炒作。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在《環球時報》中表態:“即使中國在此事中得到些什麼,也會輸掉名譽和地位”。不僅如此,在其他許多事關中美的重大問題上,新加坡都屢次三番站在了中國對立面。

例如2002年發生的非典事件中:在中國遭受SARS災難之際,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不僅沒有援助,反而對中國多番指責。

當時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先是響應了華盛頓郵報里封殺中國的號召,並公然拒絕訪問中國;然後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質疑中國治理病毒的能力,甚至勸外資應該撤離中國,稱”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其針對性極強的觀點、以及公開選邊站的做法,更增加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緊張局勢。

在東盟防SARS峰會上,吳作棟更是將此稱之為東盟自己的會議,就如同新加坡是東盟國家的領頭與英雄般,義正言辭地拒絕了中國。

後來在亞洲爭霸過程中,下一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表示:”如果能拋開其他國家在公共場合的表態,舉行一個’秘密投票’,就會發現其實許多亞洲國家都心向於美國。”並且稱:“所有東盟國都熱烈歡迎美國向亞太再平衡”。由此可見,當時的新加坡態度是完全傾向美國、排斥中國的。

可就在其他國家持續觀望著國際局勢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立場突然發生了強烈轉變。

起因是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上高舉了自由貿易旗幟,並且對全球化推動中國開放作出了積極評價。

而本該例行打壓的總理李顯龍卻表示了大力支持,並且在一場對國際局勢發表看法的對話會上,對中國表示了十分贊賞,稱:”這是非比尋常的,就如同某個西方大國發表的觀點,非常具有說服力。”

李顯龍還重申,中美關係是所有國家中非常重要的雙邊關係,新加坡向來也都是這兩個國家的朋友,一直保持著平等與互惠互利的原則。

顯然新加坡已經選擇性忘記了曾經對於中國的態度,這種種一系列表現也與過去截然不同。

如今據央視《新聞30分》報道,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還在發表的演說中稱:“中國的崛起是勢不可擋的,美國必須接受”。這已經明顯違背了此前新加坡與美國之間的良好關係。

新美關係新界定——利益體系下的崩塌

要知道,新加坡向來位於夾縫中生存,因為它”小國寡民”的國情與地理上重要的”戰略位置”不相符合,所以許多外在因素都容易威脅到其安全。於是新加坡從獨立之初就開始依附於英、美、蘇聯等國,尤其在往後一段時間里,新加坡幾乎與美國達成了附屬協議。

對新加坡而言,要保證本國的安全問題,除增強自身力量外,還必須要得到一些強國幫助,因此美國這個”西方霸主”無疑成為了最佳人選。而新加坡在與美國達成共識後,就開始在對外態度上唯美國馬首是瞻,為最大程度上拉近”新美關係”,不惜得罪以中國為首的其他國家。

儘管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眾多的國家,但它在國家利益方面,從根本上與中國是不一致的,因此它對中國的態度還具有其戰略作用。

也就是說,曾經新加坡批評中國與支持美國亞太再平衡,其實都與它追隨美國的原因脫離不開。

新加坡與美國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成為了真正的盟友。美國也將新加坡作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一顆棋子,來分裂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並借此削弱中國力量。當時的新加坡已經成為了美國扎下的一根釘子,給中國造成了很大隱患。

美國不僅憑借新加坡守住了馬六甲海峽出口,佔據了有利地形、還將瀕海戰鬥艦、P3-C反潛機等都駐紮在了新加坡地帶,一些航母和戰鬥艦停靠補給也都在新加坡進行。

而馬六甲海峽對中國來說也有著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可由於美國的干涉,中國對海峽的控制難度大大提高。於是中國想要經由中南半島建設泛亞鐵路、中緬戰略通道、以及克拉地峽運河等具體措施,來削弱馬六甲海峽意義。

但马六甲海峡同时也是新加坡繁荣的重要关键,一旦交通枢纽地位被削弱,新加坡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也会随之萎缩。

從這點上看,美國的駐守在某些方面維護了馬六甲海峽的意義,而中國的戰略與新加坡本身的利益產生了衝突,所以在之前的時間里,中新關係的緊張也是必然的。

那麼如今新加坡態度為何有了巨大轉變呢?

這是由於如今美國的國策及行為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對那些奉行單邊主義的國家來說,要使本國發展延續,正確的選擇與支持非常重要,而當前的美國已經不再具備這種被選擇的能力。

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背景下,美國的經濟遭受了巨大衝擊,產業也面臨著空前風險。而隨著經濟持續低迷下滑,美國與其他盟國之間的合作也不再穩定,信譽與國際影響力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再加上其政治導向,例如美國拒絕參加RCEP組織的行為,致使它逐漸走進了一個封閉的貿易體系,這對美國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在未來它會有很大可能被遠遠甩下。

而RCEP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德國一位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就對此有過如此評價: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簽署,是對建立在規則基礎上世界貿易的一大貢獻。

因此在美國經濟的日益衰退下,新加坡不得不重新做出選擇與考慮。也正如《經濟參考報》表示: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開放合作才是國際貿易的主旋律。

隱藏在“RCEP協定背後的國際趨勢

而對位於亞太地區的新加坡等小國而言,中國與美國都是無法得罪的大國,在以往的幾十年中,更是從來沒有國家會捨棄美國而支持中國。

不過雖然秉持著”親美反華”的策略,但作為夾在兩大巨山之間的彈丸小國,它們也不會一味地打壓中國,因為這樣很容易淪為大國博弈的炮灰。

所以在過去的時間里,新加坡表面上的立場沒有改變,但私下裡也維持著與中國的關係。例如第一任總統李光耀還曾對中國”改革開放”建言獻策,以及必要時刻的充當”兩岸關係紐帶”。

但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原先左右逢源、兩面徘徊的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平衡戰略已經被慢慢打破。

在新加坡棄美國不顧轉而對中國友好的考量背後,就隱含了這種國際局勢的改變。對此,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中國的經濟在不斷增長,它在世界上的權重與影響力也在逐步增加,由此下去,最終一定會促成國際戰略環境的改變。”

的確,中美實力的變化正在引發亞太地區的結構變動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許多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也都發生了變化,他們對美國的期盼崩塌後,紛紛選擇了加入包括中國在內的、能夠互利共贏的RCEP協定。而新加坡的種種表現,也只是東亞國家的一個形態縮影。

對於那些小心翼翼想要執行平衡戰略的國家而言,它們必須要敏銳地覺察到中美關係的微妙變化,並且快速做出轉變來應對。不過這些轉變背後能有多少真心的支持,就不得而知了。就如曾經的新加坡態度一般,也不過是順應局勢而為,因此中國對當前的狀況也應該保持清醒。

對於我們而言,既然無法讓所有國家都在中美問題上公正看待,那就通過構建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來維護自身利益,使中國在國際上擁有穩固的一席之地。而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是可行並且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