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 編譯


美國的政治衰敗,如何在特朗普時期加速 



2014年撰文於「外交」(Foreign Affairs),我(譯注:原文作者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哀悼著政治衰敗紮根於美國,政府機構日益失能。「智識僵化、與萬年政客的權勢結合在一起,使得政府機構永無改革之日」,我寫道。「而且無法保證情況會大幅改變,倘若沒有令人驚訝的重大事件,衝著政治秩序而來。」 

緊接著幾年,桑德斯(Bernie Sanders)、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崛起,似乎就是上述令人驚訝的重大事件。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我重新檢視文中關於政治衰敗的問題,並欣然發現「光譜兩邊的選民都紛紛站出來,挺身反對他們視為腐敗、假公濟私的建制派,而這些選民也轉變為激進的局外人,盼望著淨化的政治」。然而我也警告,「民粹運動鬥士所兜售的解方,幾乎完全無法幫助時局;如果廣獲接受,會扼殺成長、惡化社會不滿,並讓情況變壞而非變好」。 

事實上,美國人接受那些解方了—又或是說,至少有足夠的美國人接受,得以送特朗普入白宮。而情況也確實變壞了。美國惡化的過程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持續著,規模也是當初無法預期的,這股態勢在例如1月6日暴民攻擊國會之際,達到頂點—這起叛亂事件是受美國總統所鼓動。 

同時,造成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仍舊未變。美國政府仍由有權有勢的精英團體所把持,這群人隨著自身利益制定政策、破壞政權的正當性。而系統仍舊太僵化以至於無法自行改革。不過上述情況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變形了;兩新興現象浮出,使情況惡化:一是新的通訊科技,使得用來實現民主的事實基礎消失了。二是兩黨政策差異一度是藍色(民主黨)、紅色(共和黨)的分明,而現在分得更清楚了,是由文化的身分認同來區分。


無法協調的差異

精英把持美國政府的情形,激怒了政治光譜的兩邊選民,照理說這會造成團結。不幸的是,兩邊的仇視對象卻大不相同。就左傾的人而言,那些有問題的精英是企業、資本主義利益團體—化石燃料公司、華爾街銀行、對沖基金富豪、共和黨大金主—這些團體的遊說行為與金錢,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反對任何類型的民主作為。就右傾的人,那些有害的精英是主流媒體、大學、支持「覺醒」意識形態的大企業(「覺醒」非常迥異於保守美國人的傳統或基督教價值)。即使有人認為在某些領域,左、右兩邊美國人的觀點會有重疊,例如雙雙都憂心大科技公司的權力;但即使如此,兩邊的擔憂也互不相容。藍色(支持民主黨)的美國指控推特、臉書鼓勵陰謀論與宣傳川普主義;而紅色(支持共和黨)的美國看這兩間公司,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偏頗、反對保守派到底。 

美國政府系統的僵化,日益變得明顯、問題重重,但仍有優點。整體說來,憲法制衡功能發揮作用了:儘管川普努力要削弱美國政府機構的基礎,但是法院、官僚體系、地方政府官員,仍未讓特朗普得逞。最明確的例子,就是特朗普想推翻2020年總統大選的結果。美國的司法系統—多是川普任命的法官—拒絕縱容數十件川普陣營所提出的荒謬訴訟。共和黨官員例如喬治亞州州務卿,拉芬斯伯格(Brad Raffensperger)與其他監督該州選舉的官員,也挺身而出、力抗總統,因為他要求該州官員,非法翻轉自己在該州歷史性的敗選。 

但制衡特朗普的,同樣也限制了未來任何的改革,針對系統的失能而言。所有重要缺失中數一數二的,就是共和黨的利多,這是拜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制度、與參議院的結構所賜,讓共和黨即使在全國與州的普選票皆輸的情況下,仍把持權力。而鑑於通過、批准憲法修正案的門檻太高,使得修憲,例如廢除選舉人團制度,成為免談。而民主黨在參議院席次勉強過半,僅能奪去共和黨就一般議題的否決權,例如內閣人事的任命,但若要論及遠大的改革—例如哥倫比亞特區的州地位、抗衡共和黨「剝奪選舉權」的新「選舉權法」—勢必碰上共和黨的杯葛。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譯按:原文於1月18日刊登,拜登於1月20日就任)需要運氣、技巧,推動比較普通的立法,例如新紓困方案、基礎建設的花費。而眾議院民主黨去年所提的改革方案,可見結構轉型的改變,但基本上不會成功。(譯按:根據眾議院新聞稿,眾議院民主黨2020年9月提出 Protecting Our Democracy Act,意在防範未來總統濫權、恢復系統的制衡功能、加強究責制與透明度、保護美國選舉。)

自「政黨」至「邪教」

我(原作者:福山)在我2016年的文章說過,美國政治失能的根本,在於國家制衡機構與政治極化交互作用的方式,導致停滯、永無止盡的黨派惡鬥。之後,極化更深化、也更危險了。科技是原因之一;以往,機構例如主流媒體、政府,形塑大眾該相信什麼,但現在科技削弱了這項能力。今日,77%的共和黨人相信2020年的大選有重大舞弊,根據昆尼皮亞克(Quinnipiac)民調。有人說右派日益靠攏極權政治,這倒是適用於特朗普、以及許多縱容他的政客。但是上千萬的美國人投他一票並持續支持他,不是因為這些人討厭民主這個概念,而是因為在這些人心中,他們正在捍衛民主,並對抗民主黨,這個偷走總統大選的政黨。 

解決科技所造成的上述問題,是未來重大挑戰。1月6日暴民攻擊國會後,推特、臉書封鎖特朗普的帳號,這個反應是對的;而就國家緊急狀態而言,這也是個合理的反應。煽動暴力與維護言論自由,完全是兩碼事。但就長期而論,讓私人企業自行做出如此有公共影響力的決定,有失正當。的確,當初美國讓這些平台變得這麼強大,就是極大的錯誤。而關於解決方案,前陣子兩位作者與我在「外交」的文章就建議,可以推廣「中介軟體」(middleware)公司,讓平台外包內容審查的工作給這些公司,如此可以削減平台的權力,也讓使用者更能掌控自己所遇到的資訊。該解決方案無法讓陰謀論消失,但卻能弱化平台權力,讓極端聲音不放大、小眾言論不沉默。 

此外,令美國極化陷入無盡深淵的,就是以往的政策辯論,如今轉為身分認同之爭。1990年代,極化正開始,兩黨各自代表的美國,就稅率、健保、墮胎、槍枝、海外軍事行動的議題,互相反對。這些議題尚未消失,卻被身分認同問題、自身所屬團體所取代,這些團體因種族、族群、性別及其他社會標誌而定義。於是今日,政黨被政治部落所取代。 

部落主義的崛起,共和黨中最可見。特朗普輕易就讓共和黨及其選民,放棄黨的核心原則,例如自由貿易、捍衛全球民主、反對獨裁。就在特朗普的精神官能症,與只顧自身利益深植黨之時,整個黨成為一人政黨。特朗普的任期內,何謂共和黨人,端看你對特朗普的忠誠度:倘若稍有不從、批評他的言行,你就出局了。這個現象的最高潮,就是共和黨在2020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拒絕平台討論,倒是確認了只要是特朗普要的,黨都會支持。這就是戴口罩、認真看待疫情的簡單作為,如何變得極度泛政治化。 

上述種種,建構於地理、人口統計的明顯社會劃分之上,這社會劃分是2016年之後才浮現。如政治學家羅登(Jonathan Rodden)所舉出,支持與反對特朗普的最相關因子是人口密度。美國劃分為藍色(民主黨)城市與郊區,與紅色(共和黨)衛星城市與鄉下區域,這反映出就價值的極大文化分裂—許多國家也如是複製。 

但結構因素無法完全解釋當今美國現象。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益普索(Ipsos)去年秋天的民調顯示,近4分之1的共和黨人相信「匿名者Q」(QAnon)陰謀論的詭異說法—也就是如民調所述,「某群崇拜撒旦的精英,主持走私兒童賣淫的集團,意圖控制我們的政治、媒體」。共和黨不再是個基於理念、政策的政黨,反而更像是個邪教。(譯按:匿名者Q:是極右翼陰謀論,認為美國政府內部,有個反對時任總統特朗普與其支持者的深層政府。這個理論最早出現於2017年10月,討論版中某個署名為Q的匿名用戶。) 

部落主義也表現在左派,只不過方式較不明顯。身分認同政治在左派的誕生,是在1960、1970年代社會運動之後。以身分認同為基礎的社會動員,原本是反對歧視,針對種族、族群、性別、性向的歧視,結果演化而成,對左派來說,成為對群體認可的需求、群體差異的積極肯定。但基本上,藍色(民主黨)美國比起紅色(共和黨)美國更為分歧。因此拜登遭遇的,會是民主黨內因派系就議題,而產生的重大分裂,這在特朗普掌舵的共和黨中,從未發生過。

分裂的國家

拜登上任後,美國往何處去,目前不得而知。主要的不確定性,在於共和黨內會起什麼變化。就暴力攻擊國會一事,特7普與其擁護者實在是太過分,於是一些共和黨人終於公開表示與他分道揚鑣。政治上,川普任期並未讓共和黨變得強大:2017年共和黨拿下白宮、參眾兩院,如今失去了全部。但是對特朗普的崇拜,已經主宰整個黨到一個程度,即使轉變為暴力也不會讓人卻步。而可以想像的是,原本位居主流的共和黨人,若接受自己在野的事實、也了解黨需要結盟以在未來勝選,便能緩慢、平穩的重拾威信。亦或是,川普可以說自己是為國犧牲一切的烈士,以穩固在黨內的勢力。若發展至極,可以想像特朗普及其死忠支持者,變成地下的恐怖分子,使用暴力以反擊他們視為不合法的拜登政府。 

一切會如何發生,對未來全球民主有重要影響。特朗普送給了俄羅斯總統普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份大禮:分裂的美國,自顧不暇、與自身的民主理念相矛盾。拜登拿下白宮、國會勉強過半,並不足以讓美國恢復國際地位:川普主義必須被徹底拒絕、去正當性,就像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而為政府機構搭起常規的精英,必須振作、重新建立起自身的道德威信。那些精英能否再起、面對挑戰,決定了美國政府機構的命運—以及更重要的,美國人的命運。



【本文為編譯文章,原文作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1月18日為外交(Foreign Affairs)撰文,標題為Rotten to the Core?。福山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民主、發展、法規中心的主任;著有: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