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時報》12月20日發表題為《「毀台積電救台灣」傳遞的信號》的社論,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兩位學者在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期刊文稱,主張台灣當局應自行破壞台積電設備,以威懾中國大陸,使其不要「武統」台灣。這種荒誕不經的論調本不值得討論,但此背後透露美國對華政策不定,代表了美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威脅,既未做好心理準備,也缺乏充分的研究討論,這才是台灣當局應該擔心的地方。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日前發表關於「中國夢遊綜合徵」的文章,認為中美兩大強權競爭之下,台海很可能引發如一戰的災難。奈的警告不只是想象中的模擬,而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中美元首會晤建立了共存的共識,帶來了短暫的緩和,但中美戰略競爭處於流動狀態,雙方繼續測試彼此的意圖及底線,特別在台灣問題上更是針鋒相對。文章認為,美國現行策略不足以有效嚇阻中國大陸「武統」台灣,因而提出「威懾/懲罰」策略。

  文章引用「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思維,建議台灣當局採取「焦土」手段,威脅如中國大陸發動進攻,就破壞台積電設備,以說服中國相信,即使「武統」成功,也只會得到「毫無價值」的台灣,甚至影響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如此中國大陸可能三思,美國也不必承擔軍事干預的風險。

  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這種以美國為中心的論點,在台灣民眾眼中等同「異端邪說」,但這篇文章卻是對蔡當局的當頭棒喝。在美國的政策思維及辯論中,台灣地區的利益及地位何在?極端的「聯美抗中」政策可以保障台灣地區的安全嗎?或正如奈的模擬,如不妥善處理,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官員此前公開警告,美國也邀請台當局參與所謂「民主峰會」,上述都被解讀為美國對台灣地區的戰略模糊漸趨清晰或美台關係提升,但美方又同時踩剎車,重申「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甚至在所謂「民主峰會」期間,對台灣代表的「小動作」採取果斷措施。

  美國混亂的信號容易造成錯誤解讀及誤判情勢,為兩岸關係及台海情勢帶來不利影響。

  在剛揭曉的「四項公投」中,民進黨當局狂打「美國牌」、「反中牌」,似乎產生決定性效果,當台灣民眾接受民進黨當局的主張,寧願放棄健康也要依賴美國,未來民進黨當局的對外政策可能更趨偏激。

  拜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在不採取軍事干預之下,嚇阻中國大陸發動攻擊。不過到目前為止,拜登政府主要決策者仍重申維持戰略模糊,並認為戰略清晰會造成嚴重不穩定、有重大不利一面,看不出足以遏阻中國大陸發動攻擊的實力展現與準備。

  此外,美國學者專家開始憂慮,由於中國大陸軍備快速提升,美國即使採取戰略清晰已無法嚇阻中國大陸,特別是如果中俄聯合抗美,美國將難以同時因應兩條戰線。

  包括奈在內的美國學者普遍認同,只要台海「槍聲一響」,絕不會是一場快速、局部性的有限武裝衝突,必然是長期、區域性、災難性的戰爭,甚至不能排除核戰的可能性。

  美國的「反中情結」不斷擠壓台海現狀,而台灣地區的「戰爭代理人」角色使局勢更加嚴峻,民進黨當局卻如同夢遊般,帶領台灣走向不可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