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煌(中國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一、台灣放棄兩岸平等協商

2019年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中共「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之際,提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的建議,「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我們願意同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這是習近平繼鄧小平之後,在兩岸協商中提出的最具誠意的協商提議,因為從鄧到習兩岸的綜合實力已經發生驚人巨變,如果說鄧小平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中共統一全中國的「互惠便宜之舉」,習近平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就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的惠台之舉,如果台灣參與此一方案的設計,則可以在方案中充分體現台灣利益的自主性,制度設計的參與權,同時也保證了日後制度運行中的解釋權。所以這是北京在政治層面,極重要的平等惠台的體現,十分可惜的是台灣社會長期受到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洗腦的「被殖民心態」,使之把台灣當局(從國民黨到台獨黨)的「反共、反中」等同於「台灣自主性」的表現,以至於完全忽視甚至忘記自己基因中的中國價值,以至三年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不僅毫無進展,而且兩岸關係在當前中美博弈的形勢下,台海成為全球高危之地,加上民進黨政府寧為洋奴,甘當棋子的挑釁中國,加以已經肆虐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兩岸交流大幅衰退,兩岸關係更呈現高度杌隉不安。因此,所謂的「台灣方案」自然就不得不束諸高閣,難有進展。

然而,對中共而言,「國家統一」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台灣方案」雖然難以推動,但統一的進度不能落後,因此,中共的對台政策也自然而然從推動「兩岸和平統一」,轉而成為由北京推動「國家完全統一」,而兩者的差異在於:

第一、從政策的內容來看,在以往「兩岸和平統一」時,政策的重點在統一前的「和平」路徑的安排,特別是努力促成兩岸之間的政治協商,以便共促國家統一,則台灣對國家統一也是有貢獻的,實行「一國兩制」也是順理成章;而今「北京推動國家完全統一」,其關懷的重點則在統一後的台灣人民幸福與社會長治久安的「政、經安排」設想。

第二、從政策的對象來看,以往「兩岸和平統一」時,對台政策的效果在改變台灣人民的民心、民情,所以對台政策的主要措施集中在惠民、便民等方面;而今「北京推動國家完全統一」,其關懷重點則更體現於在陸台胞,兩岸婚姻族群,以便發生「以台引台」的效用。

第三、從政策的優先順序來看,在以往「兩岸和平統一」時,對台政策打擊的重點是「防獨、反獨」;所以大肆倡議和平發展,以便為兩岸和平統一鋪平道路;而今「北京推動國家完全統一」,其政策打擊的重點是「反獨、外力」,所以北京不斷明確強調國家和平統一的目標和決心,以消除台獨分子和反華政客妄圖「分裂國家」或是「以台制中」的妄想。

第四、從實現政策目標相應的手段來看,在以往「兩岸和平統一」時,對台政策手段在兩岸加強交流、交往,在國際間則在「一中原則」下交鋒等和平方法,武力的手段表現較多在口頭上為主;而今「北京推動國家完全統一」其政策手段,則是兩手都要「硬」,特別是針對民進黨「甘當洋奴」式的挑釁中國,以及以美為首,在南中國海和台海等中國海域的流氓行徑,更是高頻度地使用軟武力(跟監、警告、驅離、軍演等)直接回懟。

二、壬寅年的變化

在上述背景下,今(2022)年一開始中共對台工作就頻頻出現新的信號,先是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說「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真誠期盼全體中華兒女攜手向前,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強而有力地宣誓「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人民心聲。

其次,台辦主任劉結一在「台辦」的官媒《兩岸關係》(月刊)上發表題為《共擔民族大義 共用盛世榮光》的新年寄語時,除了警告「任何謀『獨』行徑和外部勢力干涉企圖,絕不可能得逞。搞『台獨』必遭迎頭痛擊,絕沒有好下場。」,並十分明確地談及國家完全統一後的治台設想以及對台灣人民的好處。

其三在1月8日原台辦副主任,現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接受「看台海」獨家專訪,從訪談內容看,是一篇理解中共對台工作背後的思考方式,很重要的「文本」,孫在訪談開始就指出,民進黨和美帝如何破壞兩岸關係:民進黨推動「台獨」活動有新的做法,產生新的危害。美國把中國當作「最嚴峻的或說最有實力」挑戰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下,繼續結夥加大對中的戰略壓迫,同時更向台獨釋放錯誤信號,對中國進行多重的挑釁。

針對美帝和民進黨的作為,孫亞夫表示,我們遏制「台獨」、反制「台獨」行徑是全方位的。第一、立足於自己的發展,繼續壯大我們的力量;第二、針對美帝的行徑,採取了透過習主席與拜登直接溝通的時機,正告美方一旦台獨「跨過紅線,我們將採取斷然措施。」第三、在懲治民進黨方面:公佈「台獨」頑固分子名單,懲辦了個別「台獨」頑固分子的金主。動用了準軍事手段警告「台獨」勢力;第四、在對外活動方面,進一步限縮其空間。 最後,我們在採取打擊「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嚴厲手段的同時, 我們還是繼續採取很多措施團結台灣民眾,一起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總結2021年的兩岸形勢,孫亞夫作出「不要把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它們都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兩種方法、兩種選擇,應該聯繫起來看,而且辯證地看,碰到具體問題就可以拿這個具體去觀察。越往後形勢越複雜,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談判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和統』談判如果破裂,那還得『武統』。」

換言之,中共的對台政策已經不是過去「堅持和平,但不放棄其他選項」,而是多手準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靈活應對,不拘文武,所以是文、武手段不分的時期。

展望今年及未來中共在解決台灣問題,推動國家統一之進程時,孫亞夫的判斷是更加嚴峻,他說:「隨著我們的綜合能力越來越接近美國,……會使我們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推動解決台灣問題的進程、推動國家統一的進程也會遇到新的困難,我們的工作實際上還會很艱苦。」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我們解決台灣問題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同時也會使我們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風險。機遇就是民族復興了,國家更加強盛了」;因此他說「我們一定要……堅決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抓住機遇,推進解決台灣問題的進程、推進祖國統一的進程,真正實現國家完全統一。」

其四、孫亞夫副會長在專訪中再提到了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乙策,引起外界高度重視。1月19日《新華社》就由四名記者共同撰寫《五組關鍵詞讀懂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融合發展、共同市場」;「文化傳承、心靈契合」。這是中共迄今公佈的最新、最細報導,值得我們進一步解析。

三、總體方略解析

此一信息最早見於《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1月25日中共中央在京召開「2022年對台工作會議」,主持會議的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講話提及「對台工作牽動黨和國家事業全域,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黨中央對台工作決策部署,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圖謀,堅決遏制外部勢力干涉,扎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首先,從標題來看,此份「總體方略」就是為了解決「台灣問題」,直接展示了北京對兩岸關係的主導權。

其次,從內容來看,應該包含前述新華社歸納的五大關鍵詞。

「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目的,從中國人的政治心態講,國家沒有統一是政府沒有完成的責任,完成統一才是守住了祖先的家產;人民才會真正擁護;更何況在當今的中美博弈中,台灣政府已完完全全成為華府挑釁、騷擾、噁心中國的棋子。無論從中國人的政治價值觀或是現實的中國發展,都必須解決「台灣問題」,完成國家統一。

「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是國家統一後,不容「台灣」像2020年7月之前的香港一樣,作為西方帝國主義者和平演變中國的基地。目前兩岸之間,最尖銳的政治對立就是「台獨問題」,「台獨問題」有兩個因素:一是台灣掌權者的作為,二是華府不斷為台獨撐腰,由於北京宣示「台獨若越過紅線」,必定只能以武力消除統一的障礙;而美帝急盼引發兩岸軍事衝突,以便拖垮中國,或遲滯中國發展;因此,北京若以非和平方式排除統一障礙,就必須一方面為中國崛起儘可能作好萬全的準備,另一方面為統一之後的台灣治理,作好應變規劃,在時機、地點、方式、規模等方面都必須作好思考。所以孫亞夫才說「立足於自己的發展,繼續壯大我們的力量」。

只有中國更強大了才有可能實現不用武力,和平地「結束台獨的分裂幻想」,嚇退「美匪的流氓行徑」,實現中國統一的「持久和平」。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這是解決「台灣問題」實現「持久和平」必須努力的方向,只有台灣人民真正覺悟,看清「台獨」政權「媚日、跪美」的種種作為,不是為了台灣人民的利益,只是以「反中」獲取政客的政治資本;否則,「台獨」政權即使對美、日等他國表現地再諂媚、再無恥地「賣台」,也是「政治正確」,在台灣社會不會受到輿論的責難。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就是透過兩岸的交流,喚醒台灣人民重新認識自己的中國基因,認清台灣未來與中國的連接;經由開放多元的全球互動,理解未來世界的中國元素,從而反省到台灣人身上的中國基因是是無上光榮,是唯一可能避免作為「亞細亞孤兒」命運的憑藉,是真正「獨立自主」。在當今兩岸交流尚未能充分恢復的情況下,「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應首先「寄希望」於在陸的台胞,兩岸婚姻的新族群,海外的台灣僑民等,讓他們感受作中國人就是作未來人。

「融合發展、共同市場」是解決「台灣問題」促進台灣發展的必要作為。台灣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的成長模式,是早期蔣氏反共時代不得不的生存安排,但也因此使得光復後的台灣又輕易地重返經濟殖民地位,從而在冷戰的格局下,逐步形成台灣學術被殖民,文化、思想、價值被殖民。

因此在經濟上兩岸的重新連接,形成依賴,才是「和平統一,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然而簡單的貿易依賴仍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兩岸統一後,「閩台贛深度經濟合作區塊」必須成為除了「台灣方案」治理制度設計之外,另一手「長治久安」的經濟發展設想。

從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在沿海地區不論是「長三角」、「珠三角」,都已自成格局,而閩、贛兩省雖各有所長,然而,前瞻未來若不融入區域,則競爭力明顯不足,若強行融入,又無特色,亦缺優勢;因此,閩贛深入融合形成共享市場,則不論規模或是商品、通路均可互補,統一之後加入台灣,則不論生產、消費均形成可自我循環的經濟區塊,從而相對於長三角、珠三角既有不同而又互利的經濟區域共同體,在此情況下,台灣的經濟將逐步從外向型轉為「內合(內向合作)型」的發展模式,這必能使得台灣社會重新省視大陸,認真認識大陸,進而發現自身擁有閩南基因的便利性。

福建已被「十四五」訂位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所以福建省不僅應承繼以往的發展規劃,還必須「查找不足」,強化創新,尋找兩岸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將閩省打造成新高地、橋頭堡,內連江西、台灣,外接海上絲路,特色定位,重新出發;融合兩岸,面對未來;聯合華僑,面對國際。使得台灣的經濟完完全全嵌入「閩台贛區塊經濟」之中。

「文化傳承、心靈契合」是解決「台灣問題」,促進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作為,那些文化須要傳承?什麼是心靈契合,如何才能使兩岸人民心靈契合?

事實上,兩岸文化的共通性確實是兩岸民間得以自然、順利、不間斷交流的重要憑藉,因此,目前的台獨政權在「法理台獨」不敢作、不能作的情況下,便集中全力從政治、文化、教育上「去中國化」,打著「教育改革」旗幟清算中國文化,打著認識台灣的幌子,貶中國史為東亞史一部分,切斷兩岸的聯繫,更進而倡議台灣文字、台灣話,取代普通話,努力消除台灣青、少年心理上的中國因素。

「文化傳承」應是「傳承」中華文化包容、吸收、轉化、創新的精神和價值,使中華文化與科技創新相啟發,中華文化與未來價值相接軌,中華文化與世界發展相促進,與全球變遷共茁壯;讓台灣青、少年在他們追求未來的道路上,融入世界的過程中,處處看到中國,時時發現中國,則兩岸自然而然「心靈契合」地傳承文化。

兩岸之間的「心靈契合」雖然啟動於大陸,必然生發於台灣社會,發生在當代所謂「天然獨」的台灣青少年這一代。

四、結 語

面對百年之大變局,全世界無論大、小國家或地方,都覺察到變化的到來,大家也都有各自的因應之道,從台海情勢來看,中國的應變之道是不斷超越自己,更好地適應不確定的未來;美帝的方法是瘋狂地打壓中國以圖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霸權;而台獨政權的選擇是甘為美帝忠實的鷹犬。

涉關台海形勢的各方均在變化,面對這樣的新時代,中國的「國家統一」政策,必然需要與時俱進地調整,從目前已經看到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資料,中共對「和平統一」仍具信心,但不同的是鄧小平的「和平統一」為的是替「改革開放」營造和平的外部環境,而習近平的「解決台灣問題」為的是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其次鄧小平的「和平統一」是寄希望於兩岸雙方的政治談判;而習近平的「解決台灣問題」更寄望是中國的強大;其三鄧小平的「和平統一」的策略主要是惠台引台,而習近平的「解決台灣問題」的策略主要「融合發展」, 以台引台,其四鄧小平的「和平統一」的基礎是兩岸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懷,而習近平的「解決台灣問題」的基礎是中國崛起的自信和中華文化。

兩者之所以有不同,主要原因在中國自身的變化;因此,中國的統一是必然的,能否「和平統一、長治久安」的關鍵因素,還是中國能否超越自己,率先成為未來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