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旺報》社論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台北提出「美國政府應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台灣)」主張的同時,大陸正召開的「兩會」中,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與總理李克強卻低調帶過兩岸關係。蓬佩奧已是一介平民,陸方當然沒必要拉高聲調予以駁斥,但俄烏戰火必定給北京最高層帶來震撼與啟示,台灣身處中國與西方戰略利益、意識形態兩大板塊的交接處,華盛頓與北京如何判斷這場戰爭對未來世局的長期影響,對台灣事關重大。

朝雙重承認台海必翻桌

 「兩會」未過多著墨台灣,並不是因為兩岸關係不重要,而是北京早就訂下兩岸關係的路線圖,也就是李克強口中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如果熟悉中共近年來的官方論述,可以清楚了解,這個「對台總體方略」並非是先射箭、再畫靶,不像某些人所猜測,要等到中共二十大報告才初露端倪,而早在2019年1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台五點主張,已鉅細靡遺的逐項宣示。中共「對台方略」就是以和平統一為目標,現階段政策是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並保留武力因應法理台獨和外部干預的選項。至於俄烏戰爭會不會影響中共對台政策,現在還言之過早。

 事實上,中共十九大正式確立「習核心」、「習思想」以及提出2035年現代化目標之後,習時代的中共執政路線、建設規畫等宏觀理論架構已基本確定,更隨著去年《第三份歷史決議》的出台而加以確認。只要中共政權穩定,二十大不會出現新的政治理論或發展治理藍圖,而是如何落實現有的路線和政治目標的部署。「對台方略」會呈現延續性、穩定性。

 換言之,二十大不會「和統變武統」,兩岸經濟、社會交流合作仍是最優先選項,兩岸融合與心靈契合仍是最優先目標,這是北京和莫斯科在處理棘手問題上的本質區別。

 在中共的頂層設計中,台灣問題的「解決」是與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同步完成,而中華民族復興的本質,就是大陸成為共同富裕、治理良善、具國際影響力的世界強國。這就意味兩岸終極統一是中華民族高度發展繁榮過程中水到渠成的結果,但台灣會不會成為民族復興的「絆腳石」?反過來思考,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普遍認定中國大陸的崛起會破壞國際秩序、挑戰西方主導的價值體系,那麼西方是不是正需要台灣扮演這個「絆腳石」的角色?以目前情勢來看,無論是蓬佩奧的激進論述,還是拜登政府加緊構建的印太安全體系,都在朝不樂觀的方向演變。

這張問卷兩岸都要回答

 拜登和蓬佩奧分屬兩個政黨,黨派立場不同,對台海問題的論述也非常不一樣,但背後的思維卻類似。拜登固然是「維持現狀派」,派團訪台也延續了美方一中政策的基礎,但俄烏衝突加深了美方打造「印太小北約」的急迫感。拜登主持的「印太四方峰會」未譴責俄羅斯,就是希望拉攏友俄的印度,說明美方優先遏制中國大陸的戰略思路相當清晰,不僅未受俄烏戰事干擾,反而更有急迫感。蔡政府已經加入美方主導的印太政治、軍事合作機制,假如「印太小北約」在短期內成型,台灣以任何形式的參與,都很有可能重蹈今天烏克蘭的覆轍。

 蓬佩奧的「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台灣)」劍走偏鋒,逾越了「維持現狀」的界限,蔡政府雖及時澄清以保持距離,卻還是贏得綠營一片讚聲。《中華民國憲法》將中國大陸視為國土,面對高不可攀的法理台獨門檻,民進黨若把台獨的希望寄託在外部承認上,試圖以「蓬佩奧模式」打開台灣的國際空間,無疑是打開了另一個戰爭的潘朵拉之盒。據綠營與會者透露,余茂春來台時親口證實,川普政府時代國務院曾經批准了台灣代表處更名案,只因政局變化而未能發布。換言之,假如2024共和黨捲土重來,在鷹派路線驅使下,華府若朝「雙重承認」更進一步,屆時兩岸必然攤牌、翻桌。

 此次西方對俄羅斯的聯合制裁,可以視為未來遏制中國大陸「最後一手」的預演,而這「一手」的導火線除了台海,似乎沒有別的議題更適合。當此關鍵時刻,兩岸執政者的頭腦應該冷靜,好好思考如何不讓台灣成為烏克蘭,也不要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絆腳石。這張問卷兩岸都要回答,但對民進黨更重要,畢竟台灣太小,犯錯的代價是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