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中評論網香港訊】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24日進行投票,根據多家投票所出口民調估算,中間派現任總統馬克宏拿下58.5%選票,擊敗得票率41.5%的極右派女將勒潘。雖然17%的勝負差距相當可觀,但與5年前兩人首度對壘的結果(66.1%對33.9%)相比較,今年勒潘來勢洶洶,雖敗猶榮;馬克宏驚濤駭浪,贏得辛苦。

這一仗不但決定未來5年的去國領導人,也將深刻影響歐洲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貿易。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堅定支持歐盟與北約(NATO)、全力推動歐洲整合。勒潘(Marine Le Pen)則是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掛帥,強烈質疑歐盟與北約的運作原則與機制。

馬克宏之前的3位法國總統全都沒有連任,原因分別是任期屆滿(席哈克)、連任失利(薩科齊)、放棄機會(奧朗德),馬克宏今年試圖打破這道「魔咒」。勒潘則追求更顯眼的歷史地位:法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二戰之後歐洲主要國家第一位極右派領導人。

馬克宏雖然連任成功,但勒潘代表極右派斬獲逾4成選票也是史無前例,可說是為歐洲各國敲響警鐘。法國緊接著將在6月12日舉行國會下議院「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選舉(6月19日第二輪),勒潘的國民聯盟(RN)目前在全院577席只佔6席,很有機會締造佳績。

馬克宏出身左派的社會黨(PS),2017年上台之後,經濟與社會政策立場由「中間偏左」轉向「中間偏右」,讓許多左派與極左派選民大感不滿。他24日在勝選演說中承認,許多選民是為了阻擋勒潘才投票給他;今日的法國充滿疑慮與分歧,他會努力凝聚人心,並承諾「沒有人會被遺棄在路邊」。

勒潘近年深耕低收入、低學歷藍領階層,本屆大選主打「荷包議題(pocketbook issues)」,並努力「柔化」極端形象,讓許多選民對她改觀。她一方面承認敗選,一方面仍強調這是「一場閃耀的勝利」,讓她感受到希望。

其實馬克宏的經濟政績並不差,高成長率、低失業率都值得稱道,但他「富人的總統」形象深入人心,過去推動的一些改革(提高燃料稅、延後退休年齡⋯⋯)讓中下階層很不是滋味,也予勒潘可乘之機。在移民與宗教議題上,勒潘主張大幅限縮移民、全面鎮壓「伊斯蘭主義(Islamism)」;馬克宏雖然也加強管制移民、對抗伊斯蘭教極端派,但也會試圖避免引爆有如「內戰」的社會動亂。

對外,馬克宏與勒潘南轅北轍。馬克宏是典型的「歐洲主義者」,積極推動歐洲(歐盟、歐元區)一體化,強化北約(NATO)功能。勒潘雖然不再倡議「法國脫歐(Frexit)」或退出歐元區(Eurozone),但一以貫之強調法國主權高於歐盟、北約管轄權,一旦當選恐將劇烈衝擊歐盟運作機制,而且幾乎確定會退出北約的一體化軍事指揮體系。

在俄羅斯政策方面,烏克蘭戰爭開打之前,馬克宏積極進行穿梭外交,試圖勸說普京(Vladimir Putin)總統懸崖勒馬;開打之後,馬克宏力挺烏克蘭,迄今送上逾1億歐元軍備。相較之下,勒潘長期以來是普京的仰慕者,2014年向俄方申貸900萬歐元政黨經費,2017年大選投票前特別前往莫斯科,接受普京「加持」。面對烏克蘭戰爭與普京的戰爭罪行,勒潘一方面譴責俄方,一方面反對軍援烏克蘭,而且宣稱「一旦俄烏戰爭結束,將推動歐洲與俄羅斯的戰略和解」,顯示其親俄基本立場並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