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中評論網北京訊》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道(文/許雪毅 鄧倩倩)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同年,鄭成功出生。1662年,鄭成功將荷蘭殖民者從台灣驅逐出去,使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當年他在台灣去世,年僅38歲。

202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他的故鄉福建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360年後,回望鄭成功的偉大歷史功績,昭示我們要賡續愛國主義傳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完全統一。

「開闢荊榛逐荷夷」

以「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為主題的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大會,6月在鄭成功故里福建泉州南安市舉行,台灣嘉義縣設立分會場。當月,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福建廈門舉辦。

「開闢荊榛逐荷夷」是鄭成功《復台》詩首句。鄭成功以非凡膽略收復台灣,成為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是抗清名將,因為南明皇帝賜姓朱,改名成功,人稱「國姓爺」。1661年4月,鄭成功率2萬多將士,戰船數百艘,從金門出發,東徵台灣。大軍經9個多月浴血奮戰,打敗了時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結束了荷蘭人在台38年殖民統治,收復台灣,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在廈門大學教授鄧孔昭看來,鄭成功是善於和西方殖民強權鬥爭的典範。他善於選擇有利的出兵時機。當時清順治皇帝去世不久,而且荷蘭殖民者一時難以從巴達維亞得到增援。鄭成功投入10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在戰役中始終處於主動地位。他帶領艦隊從荷蘭人未設防的鹿耳門水道進入,登陸後切斷荷蘭人在台兩個軍事據點間的聯繫,各個擊破。

鄭成功善於發動群眾。收復台灣的大軍在澎湖候風之時,鄭成功派船赴台偵察,帶回島內振奮人心的消息:當地居民非常歡迎「國姓爺」入台。鄭成功及將士上島後,台灣各族同胞簞食壺漿以迎。

收復台灣是正義的反侵略鬥爭。多位學者提到,鄭成功給荷蘭人的勸降書里明確指出:「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原館長楊彥傑說,收到勸降書後,荷蘭人試圖「討價還價」,提出只要鄭成功撤軍,就可以給錢,且每年進貢。這意味著荷蘭人承認這塊土地是中國領土。「鄭成功收復台灣,在史實和法理上都確認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兩岸同胞心靈橋梁

鄭成功在島內被譽為「開台聖王」。他帶去大批移民,團結台灣各族同胞,嚴法紀,廢苛稅,編戶籍,辦學校,興軍屯,開創了台灣「中國治理」新紀元。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說,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不像荷蘭人只有殖民台灣,只想要台灣的鹿皮、鹿肉、魚乾,而是開發、屯墾、治理台灣。他設立承天府和天興縣、萬年縣「一府二縣」。其中,承天府衙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赤崁樓。

閩南師範大學教授施沛琳認為,雖然荷蘭人敗歸後不到半年,鄭成功便去世,但他和繼任的子孫對台灣的貢獻不勝枚舉。比如:他在與荷蘭人血戰時,便已著手建設台灣,除設立官署,清查田籍,更下令屯田,允許官兵圈地成家,並招募大陸沿海居民來台開墾。收復台灣後更加重視農業,他採行寓兵於農之法,部署軍隊屯田,帶領台灣人民從事農業,產糧自給。尤其是在設立府縣後,他實行法治,勵精圖治,使台灣政局和社會為之一新。

台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認為,鄭成功收復台灣不僅是在政治上去殖民化,更在台灣復興了中華文化。咨議參軍陳永華向鄭成功之子鄭經提出「建聖廟、立學校」建議。1666年,台灣第一座孔廟——台南孔廟落成,自此台灣民間私塾、學校、廟宇等開始蓬勃發展。

在吳榮元看來,鄭成功兼具歷史英雄、移民先祖、地方神明與神話人物特質;鄭成功文化、閩南文化和台灣文化同根同源,是維繫兩岸血脈親情的重要文化資源,更是溝通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梁。

台灣奉祀鄭成功宮廟代表許光安介紹,在台灣,大家感念「成功祖」恩澤,嘉義開元殿、台南市延平郡王祠、台中市鐵砧山國姓廟、台北延平宮、雲林五股鄭成功廟、宜蘭礁溪國聖廟等奉祀「成功祖」的宮廟遍布島內、香火鼎盛。據統計,台灣拜祭鄭成功的宮廟社團有170多個。

台灣鄭氏宗親代表鄭永柱說,台灣以鄭成功名字或稱號命名的學校、街道、地名數不勝數,「向人們展示著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輝煌業績和在兩岸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寶貴精神昭示當下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偉大功績從歷史走來,聯結著兩岸無法割斷的共同記憶,歷久彌新,昭示當下。

百年前,曾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台灣史學家連橫對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英雄業績給予高度評價。

「我的祖父連橫,十分敬重鄭成功的事功及其對台灣的貢獻,用心收集史事,將之編輯出版,使民眾對鄭成功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與瞭解,並對當時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對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和精神的重振,有著特殊作用。」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向在廈門舉辦的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學術研討會發來賀電,他表示:「連家人將接續連橫先生對鄭成功精神的傳承與倡揚,為兩岸關係發展、民族復興,做出努力。」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認為,鄭成功之所以贏得人們的崇敬與贊美,不僅僅因為他收復寶島台灣,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績,更因為他身上體現的愛國精神——忠誠國家、熱愛民族、擔當文明等。

兩岸專家指出,鄭成功之於時代的意義在於,他對西方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並取得勝利;他捍衛中國領土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台灣民進黨當局卻不斷謀「獨」挑釁,妄圖以「去中國化」切斷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史實是客觀存在的,任憑怎麼歪曲都改變不了。」年逾九旬的廈大台研院教授陳孔立說。從1962年至今參加過五次鄭成功收復台灣紀念研討會的陳孔立認為,對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學術研究,要充分利用文獻資料和歷史證據來揭露和批判「台獨」勢力對歷史的曲解,為歷史正名。

「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學習鄭成功的海上英雄精神,提高海權意識,倚海圖強。」著名海洋史專家楊國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