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標準報》Rod Kapunan

美國和中國在南海的爭端實際上是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的。

首先,美國在南海沒有領土要求,在那裡可以明確斷言領土邊界受到了侵犯。

美國無法指出與中國、與西班牙或與南海任何一個鄰國的領土邊界受到侵犯的任何地區。

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現有的爭端反而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間接爭端。

這種爭端是霸權主義的結果,該地區的兩個大國為了對對方進行經濟、政治甚至文化控制而大打出手。

美國和中國在南中國海沒有直接衝突,只是雙方都在積極、公開地支持對方在該地區推進自己的利益。

菲律賓和中國之間不斷加劇的衝突是煽動代理人的萌芽案例,該地區的國家最終將與美國或中國發生直接衝突,美國可以操縱、影響或施壓,以追求或推進他們的利益,在對他們行使霸權的概念中。

第二,美國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署國。

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發表聲明說,如果菲律賓受到中國的攻擊,美國不會去拯救菲律賓。

這意味着,就美國而言,它不存在因1898年12月10日在巴黎簽署的條約限制而產生的主張或領土爭端。

在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政府被趕下臺並在一個名爲臺灣的離岸島嶼上定居之後,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衝突首次顯現出來。

美國充分意識到中國正在南海迅速擴張海軍力量。

僅憑美國可能無法與該地區的這個新興大國抗衡。

美國鼓勵在印太地區組建各種聯盟,邀請許多國家加入,即使這些國家實際上不在亞洲或太平洋地區。

它開始於70年代初,當時它建立了經濟聯盟,後來又建立了軍事聯盟,似乎是爲了抵消快速對它不利的力量平衡。

雖然東盟是第一個這樣的區域組織,但東盟是第一個將東盟重新定位爲和平、自由和中立區的組織。

接下來是亞太經合組織或亞太經濟理事會的成立。

亞太經合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轉變爲一個涵蓋亞洲太平洋兩岸和南美洲的軍事聯盟。

成員國無法擺脫被美國轉變爲軍事同盟的命運。

成員國包括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

日本和韓國無法脫離接觸,因爲朝鮮的威脅尚未解決,朝鮮和日本之間的爭端,以及日本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領土爭端。

這些問題環環相扣,美國不可能在不損害地區安全的情況下置之不理。

美國在這一聯盟中加入了某種種族主義色彩,比如所謂的“五眼聯盟”,這是由“英國、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五個英語國家”組成的情報合作組織。

它形成了一個明顯分裂聯盟本身的聯盟,比如決定創建AUKUS以加速從美國和英國交付8艘核潛艇。

最後,印度-太平洋聯盟的形成,旨在將美國海軍延伸到南中國海,向西延伸到太平洋,並賦予印度巡邏馬六甲海峽以外直至印度洋的權利,這超出了聯盟的地理邊界。

許多人質疑印太聯盟的概念,因爲印度並非美國的真正盟友。印度宣稱自己是中立的。事實上,印度更像是俄羅斯的盟友,尤其是在對俄羅斯實施能源制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EDCA租賃美國在海外的軍事基地,如美國在菲律賓的基地。

菲律賓駐美大使提出將美國獲得的基地出租給任何被認爲是反華盟友的國家,這是最卑鄙的違反中菲條約的行爲。

首先,美國不能把這些基地租給日本、臺灣、韓國、澳大利亞,即使是美國自己也不能租給他們,因爲他們沒有租給任何一個基地。

甚至不能假設他們在這裏是因爲他們與菲律賓的聯盟。

首先,中國與菲律賓和上述國家不存在聯盟關係。

在菲律賓允許將菲律賓作爲他們的軍事基地之前,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必須與這些國家建立聯盟,類似於我們與美國簽署的基地協議。

我們簽署的任何協議都必須符合憲法要求,比如作爲條約得到參議院的批准,而不僅僅是通過行政協議;不允許核武器進入和儲存。

菲律賓必須對其軍人在基地內犯下的罪行擁有刑事管轄權;作爲承租人,它必須支付使用這些基地的租金。

這些基地不應被用於執行任何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利益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