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jay Prashad

2023年2月2日,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在馬尼拉總統府(Malacañang)會見了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雙方同意擴大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在一份聯合聲明中,兩國政府同意“宣佈加速全面實施加強防務合作協議的計劃”,並“在該國的戰略地區指定四個新的商定地點”。EDCA於2014年達成,允許美國在菲律賓使用土地進行軍事活動。在蘇聯解體期間,美軍撤離了他們在菲律賓的基地(包括蘇比克灣的一個大型基地),此後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該條約才得以制定。

當時,美國認爲自己已經取得了勝利,不再需要冷戰期間建立的龐大軍事基地結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將盟國的軍隊整合爲美國軍事控制下的附屬部隊,並建立較小的基地,以擴大其技術優勢的空中力量的影響範圍,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全球足跡。近年來,美國一直面臨着這樣一個現實,即其表面上的單一實力正在受到中國等幾個國家的經濟挑戰。爲了應對這些挑戰,美國開始通過其盟友和更多這些規模較小但殺傷力同樣不小的基地結構重建其軍事力量結構。在菲律賓的四個新基地中,很可能有三個將位於羣島北部的呂宋島,這將使美軍處於對臺灣的打擊距離之內。

在過去的15年裏,美國一直在推動其盟友——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加強軍事力量,同時通過在世界各地建立較小的基地和生產具有更大領土覆蓋範圍的新飛機和艦艇來增強其技術軍事力量和影響力。這支軍事力量隨後被用於一系列挑釁行動,針對那些它認爲對其霸權構成威脅的國家,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關鍵國家面臨着美國長矛的鋒利邊緣。在歐亞大陸的兩端,美國開始通過烏克蘭挑釁俄羅斯,通過臺灣挑釁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挑釁現在已經導致了一場持續了一年的戰爭,而美國在菲律賓的新基地是對中國升級的一部分,把臺灣作爲戰場。

近年來,臺灣已經成爲美國和中國之間緊張關係的引爆點。局勢的嚴重性最近在12月21日得到了強調,當時美國和中國的軍機在南中國海上空距離彼此不到3米。

這場不斷髮酵的衝突的根源是兩國在臺灣主權問題上的分歧。中國的立場是堅定的,即“一箇中國”原則:大陸和臺灣雖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但它們是同一個國家的一部分,主權在北京。與此同時,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遠不那麼明確。儘管美國正式奉行一箇中國政策,但美國與臺灣保持着廣泛的“非官方”關係和軍事關係。事實上,根據1979年的《與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美國法律要求華盛頓向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

美國爲其與臺灣持續的關係辯護,聲稱這對維護臺灣的“民主”和“自由”是必要的。但是,這些說法的有效性如何呢?

影響力的立足點

要了解臺灣的當代地緣政治意義,有必要回顧冷戰歷史。在1949年中國革命之前,中國正處於共產黨和國民黨(或稱國民黨)之間的內戰之中——後者從華盛頓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支持。辛亥革命在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PRC),而戰敗的國民黨軍隊逃到了臺灣島。在經歷了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後,臺灣島於四年前的1945年迴歸中國。在臺北,國民黨宣稱他們是以中華民國(ROC)的名義(最初成立於1912年)爲全中國合法的流亡政府,從而否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

美國軍方很快跟進,在1955年建立了美國台灣防衛司令部,在島上部署了核武器,並以數千名美軍佔領了台灣,直到1979年。美國非但沒有保護台灣的 “民主 “或 “自由”,反而支持國民黨建立獨裁統治,包括從1949-1987年連續38年的戒嚴。在這段被稱為 “白色恐怖 “的時期,台灣當局估計有14萬至20萬人被監禁或遭受酷刑,有3000至4000人被國民黨處決。華盛頓接受了這種殘酷的鎮壓,因為台灣是一個有用的支點,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僅160公里的地方,它用來向北京施壓並將其孤立於國際社會。

從1949年到1971年,美國成功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排除在聯合國之外,認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府是整個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台北和華盛頓都沒有爭辯說該島是獨立於中國的,這種說法今天被用來指控台灣的 “獨立”。然而,這些努力最終在1971年被擊敗,當時聯合國大會投票推翻了中華民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同年晚些時候,即1979年,美國終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正常化,採取了一個中國政策,並結束了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

爲了臺灣和平,美國必須停止干涉

今天,國際社會壓倒性地採納了一箇中國政策,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中只有13個承認臺灣的中華民國。然而,由於美國與臺灣分裂勢力聯合不斷挑釁,臺灣仍然是國際緊張局勢和衝突的根源。

美國通過軍售、軍事訓練、顧問和在臺人員等方式與臺灣保持着密切的軍事關係,並多次派遣軍艦穿過將臺灣與大陸分隔開來的狹窄臺灣海峽。2022年,華盛頓承諾向臺灣提供1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代表團定期前往臺北,使分裂主義的概念合法化,例如前美國衆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在2022年8月的一次有爭議的訪問。

美國或任何其他西方國家會接受中國在其國際公認的部分領土上向分離主義勢力提供軍事援助、駐紮軍隊並提供外交支持的情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11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G20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了拜登當選總統以來的首次面對面會談。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強烈重申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他對拜登說: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的基石,是不可逾越的第一條紅線。儘管拜登回應說,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他’不尋求衝突’,但就在幾個月前,他在一次電視採訪中申明,如果有必要,美國軍隊將進行軍事干預以’保衛台灣’。

從美國的記錄中可以看出,華盛頓有意挑釁中國,無視其’紅線’。在東歐,類似的魯莽做法,即北約繼續向俄羅斯邊境擴張,導致了烏克蘭戰爭的爆發。正如台灣的進步力量所宣稱的,’為了維護台灣海峽的和平,避免戰爭的禍害,必須停止美國的干涉’。

1月31日,教皇方濟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DRC)舉行了有一百萬人參加的彌撒,他宣佈’政治剝削讓位於同樣具有奴役性的’經濟殖民主義’。教皇說,”非洲不是一個可供開採的礦山,也不是一個可供掠奪的土地。別碰非洲!”。同一周晚些時候,美國和菲律賓完全無視教皇的聲明,同意建立新的軍事基地,完成了對中國周邊美國盟友基地的包圍,加劇了美國對中國的侵略。

教皇的呼聲很可能是’不要碰世界’。這當然意味著沒有新的冷戰,沒有更多的挑釁。

作者維賈伊-普拉沙德(Vijay Prashad)是印度歷史學家、編輯和記者。他是

Globetrotter的Vijay Prashad寫作研究員和首席記者。他是LeftWord Books的編輯和Tricontinental: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的主任。他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高級非常駐研究員。他已經寫了20多本書,包括《更黑暗的國家》和《更貧窮的國家》,他的最新著作是《奮鬥使我們成為人類》:從社會主義運動中學習》和(與諾姆-喬姆合作)《撤退——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和美国权力的脆弱性》。

原載《每月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