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Christina Lu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週四表示,美國希望降低對華關係的風險,使其多樣化,而不是脫鉤。這是拜登政府爲確定對華經濟方針、安撫對美國日益強硬的立場感到擔憂的歐洲盟友所做的最新努力。

自兩年多前上任以來,拜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科技行業的舉措,包括加強半導體出口管制,並將數十家中國公司列入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實際上將它們列入了黑名單。美國商務部的實體名單要求這些公司獲得購買美國技術的特別許可。出於對供應鏈脆弱性的擔憂,華盛頓還加大了努力,在北京軌道之外開闢新的關鍵礦產供應。

蘇利文星期四在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強調,這些舉措是出於“直接的”國家安全考慮,目的只是打擊最高級、最先進的技術出口。他補充說,拜登政府正在尋求“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並儘可能在食品安全和氣候等領域進行合作。

蘇利文說:“我們的出口管制仍將侷限於可能影響軍事平衡的技術。”“我們只是確保美國及其盟國的技術不被用來對付我們。我們不會切斷貿易。”

蘇利文的演講只是華盛頓努力學習如何更有效地運用經濟治國方術的最新體現,他的前上司、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在國務院任職期間就將這一舉措放在了首位和中心位置。中國利用其經濟實力在世界範圍內謀求影響力;近年來,美國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提供更有力的發展融資,來玩類似的遊戲。強調與中國的經濟競爭(如果不是與中國脫鉤的話),是美國利用一切政策手段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初最大的戰略攤牌中取勝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如此,華盛頓的盟友,尤其是歐洲的盟友,對這種好戰的經濟言論感到緊張。在歐盟內部,各國領導人在如何制定對華政策的問題上存在分歧,最近法國總統馬克龍敦促歐洲不要在與北京的關係上成爲華盛頓的“追隨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一直在推動降低與中國關係的風險,而不是與中國脫鉤。

蘇利文在他的演講中重複了這種語言,甚至有一次明確地向馮德萊恩點頭。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貿易專家艾米麗·本森(Emily Benson)在推特上寫道:“演講中充滿了對歐盟立場的支持。”“這反映了重申跨大西洋關係的明確意圖。跨大西洋聯盟很強大,而且只會越來越強大。”

在他的演講中,蘇利文還將拜登外交政策的幾個主題融合爲一個:既適用於中產階級,也適用於較貧窮國家,並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此外,他還對產業政策進行了調整。

蘇利文說:“世界需要一個國際經濟體系,爲我們的工薪階層服務,爲我們的工業服務,爲我們的氣候服務,爲我們的國家安全服務,爲世界上最貧窮和最脆弱的國家服務。”“這意味着,要取代專注於過度簡化假設的單一方法……轉而鼓勵在私人市場不適合自行解決的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必要的投資。”

蘇利文發表上述言論之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上週發表講話,宣佈華盛頓將在與中國的關係中優先考慮國家安全問題,即使這要付出經濟代價。在她的聲明中,她強調美國專注於捍衛自己的安全利益,而不是確保競爭優勢或壓制北京自己的現代化。她補充說,兩國應該共同打造“健康”的經濟關係。

“中國的經濟增長不一定與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不相容,”她說,後來又補充道:“我們不尋求將我們的經濟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兩國經濟完全分離對兩國都將是災難性的。”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說,美國政府發出的雙管齊下的信息可能是出於美國盟友的擔憂。杜大偉說:“我認爲,我們從合作伙伴那裏聽到了很多推動因素。“他們中的許多人與我們一樣對國家安全感到擔憂,但他們不希望在經濟方面看到徹底脫鉤。”

考慮到美國針對中國的經濟措施的範圍,這些措施威脅到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美國政府可能會試圖對許多美國盟友(和中國)仍然感覺的東西進行更積極的解讀,就像特朗普政府對北京政策的主要動機一樣的反華敵意。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黃育川(Yukon Huang)說:“我認爲,他們認識到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越來越嚴重,因此他們在努力把政府的立場置於一個更加積極或建設性的角度。”

不過,在蘇利文和耶倫的安撫言論之後,美聯儲是否會採取具體行動,仍有待觀察。例如,美國努力減少對中國主導的供應鏈的依賴,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兩國經濟在某種程度上的分離。同樣,過去從硅谷流向中國的科技投資近年來也已經枯竭,部分原因是華盛頓更加強硬的政策。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與經濟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很難知道(耶倫的)講話是代表了政府整體政策的轉變,還是代表了政府內部的意見分歧,抑或是維持了最初的籠統做法,只不過用一種聽起來更有吸引力的語氣包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