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商報》劍客

一些親美的所謂智庫最近接二連三發出所謂的“中國對菲律濱媒體影響力”的報告,筆者不久前獲得一份“詹姆斯敦會”(Jamestown Foundation)刊發的,由國際著名學者彼得·喬克(Peter Chalk)撰寫的《中國影響菲律濱的行動:北京能否扭轉南海劇本?》(PRC Influence Oper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Can Beijing Flip the South China Sea Script?),裡面提到了“分析人士進一步認為,中國已經劫持了《世界日報》和《馬尼拉時報》等菲律濱主要媒體,他們認為這些媒體現在實際上充當了中共黨派路線的(似是而非的)喉舌。儘管沒有證據表明北京直接參與了這兩家報紙的所有權,但據報導,統戰部通過將其領導層與菲律濱的親中共團體聯繫起來,幫助助長了他們的偏見。”

筆者並非第一次看到一些反華智庫和作者指摘本地華文媒體是“中共喉舌”,之前就有一些文章指中國經常邀請世界各國的華媒參加會議和採風,甚至列出出席中新社主辦的“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所有代表的名單。

彼得•喬克的報告還提到了一些組織,包括菲律濱中華研究學會(PACS)、亞太進步之路協會(Asia Pacific Pathways to Progress Association)和綜合發展研究所(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udies Institute),並指這些是受統戰部控制並“宣揚支持習近平主席印太海洋政策的片面分析和評論,並對那些駁斥其議程的人提出貶義批評。”

另一份報告是由“美國國際共和學會”發佈的有關如何反制“中國信息操縱”的報告,裡面引用了泰國、菲律濱、馬來西亞和哈薩克斯坦的“案例”,作者是菲律濱裔美國學者孔安文(Alvin Camba)。

我們先說說“美國國際共和學會”這個組織,據介紹,它成立於1983年,總部設在華盛頓,自詡超黨派非贏利性私人組織,其標榜的宗旨是致力於在全世界推進民主、自由、自治與法治,從事項目是個人自由、機會平等與促進經濟發展的企業家精神。然而,這個組織實際上是由美國共和黨資助的反華組織,中國政府早已經根據《反外國制裁法》對這個機構和其領導人進行制裁。

孔安文的文章闡述了杜特地執政時期,菲中兩國的媒體合作,其引用的資料包括一些華社微信群、臉書上一些華裔創建的專頁,還有三大華文報紙。他也採訪了多名曾經受邀前往中國學習考察的菲主流媒體記者,但這些記者都沒有署名,是真是假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此外,孔安文還列舉了多名菲律濱親華學者和網絡名人(網紅),在沒有任何證據下指摘他們充當中國的“喉舌”。

更甚,作者還將華社拖下水,除了指責部分華社個人和團體替中國說話,甚至對一些人如商總的李棟樑和拉剎大學華裔教授、專欄作家蔡德權、資深媒體人張興萬等進行“起底”,調查得非常詳細,譬如李棟樑名下有多少公司,參加什麼社團,曾經在媒體發表多少親華言論,全部都有統計,令人不寒而顫。值得一提的,對張興萬的資料錯誤百出,連他畢業的學校都寫錯。

華社團體方面,孔安文提到了菲華商聯總會、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和菲律濱中華研究學會,其中指控菲律濱中華研究學會是“親華”學術團體,經常邀請中國學者進行講座,然後又指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反對中國的一座橋樑項目,後又指菲華商聯總會是由菲華“寡頭”(Oligarchs)組成的機構,更說“21世紀初,在亞羅育執政期間,這些商業精英成為中國投資的競爭對手和政治對手。菲華商聯總會成員的行為表明,僅靠商業或族裔關係可能不足以誘使菲律濱華人社區成員充當親中國敘事的明顯中介。”

這份報告用心險惡,很明顯是故意抹黑和企圖分裂華社。其中對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的指控更是無稽之談。中國政府捐贈菲律濱政府兩座橋樑,其中一座是現已落成的岷倫洛——王城內大橋,當年洪玉華女士反對的並非橋樑本身,而是橋樑的位置,因為它可能影響到一些文化古跡,但在中國工程師修改了原圖,繞開一些古跡和不合理設計後,洪女士在一場公開論壇上甚至替中國辯護,指橋樑建設的拖延不能怪中國,而是菲律濱政府方面沒做好功課以及官僚作風導致大橋工程延宕。相信作者對這些都了如指掌,但只挑選其主子喜歡看的部分來寫。

孔安文最後提到了菲律濱媒體對中國和中文缺乏了解,是因為語言的隔閡,因此建議美國政府“撥款給菲律濱媒體學習中文”。其建議原文翻譯如下:“菲律濱媒體人員最大的抱怨之一是無法將中文直接翻譯成英文。接受本報告採訪的一些人提出了這樣的想法:由美國政府或國際組織資助的翻譯服務將是一種寶貴的資源。這將使記者更好地識別中國的宣傳。”

美國這些反華智庫的作者雖然是學術界一些名人和專家,但他們明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菲中關係和菲華社區,其研究文章充滿偏見和傲慢,是非常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難道只允許美國政府在外面宣傳所謂的“軟實力”,但不允許中國說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