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厚之

下週就要進行「總統」參選登記,國民黨和民眾黨今天再次進行協商,在各界一片不看好的情況下,兩黨最終達成「藍白合」的共識,曾說自己「習慣最後30秒做決定」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真的在最後關鍵時刻做出大讓步,讓「藍白合」終能成局,似乎回應了柯文哲在9月底的那句,「放心好了,最後一定會合的」。 

侯友宜、朱立倫、柯文哲、在馬英九的見證下,達成六點協商共識,既沒有採用民眾黨原本堅持的全民調,也沒有採用國民黨主張的「民調+政黨支持度」,而是直接各推專家直接檢視過去一段時間的民調,這樣的結論幾乎已經可以確定是「侯柯配」了。 

「藍白合」協商確定後,柯文哲競辦發言人陳智菡被媒體拍到當場拭淚,柯陣營幕僚也一片譁然,不知道為何柯文哲做出如此大的讓步。但仔細檢視協商的結論,柯文哲和民眾黨其實並非一無所獲。 

藍白兩黨今天達成六點共識,比起之前朱立倫和柯文哲主談那場政黨協商的四點結論,要來得清楚、精準的多,且中間還藏有「刻意的模糊」與「模糊的刻意」。這六點共識包括: 

一、由馬英九「前總統」、國民黨、民眾黨,各推薦一位民調統計專家。 

二、由民調統計專家視評估11月7日至11月17日,社會各界公布的民調結果,及國民黨、民眾黨各提供一份內參民調的結果。 

三、雙方同意,若超過統計誤差,由勝者得一點;若在統計誤差範圍內,由侯柯配得一點。 

四、11月18日周六上午,由馬英九基金會公布結果。 

五、藍白合後,兩黨共同組成競選委員會,全力輔選「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及兩黨推薦之「立法委員」候選人,不分區政黨票,由各黨各自努力。 

六、在馬「前總統」見證下,國民黨及民眾黨承諾,為台灣第三波民主改革建立典範,必須成立聯合政府。除「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其餘部會原則上依各黨派立委席次分配,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國民黨主責建設發展。 

其中一到三點是關於藍白比勝負的方式,第四點是截止時間與公布,第五點是選舉的分工,第六點是選後權力的分配。 

第一到三點雖然寫明了如何比民調,但對於細節卻付之闕如,究竟是比「四腳督」、「三腳督」的高低,還是「柯侯配」、「侯柯配」高低,抑或是像之前柯文哲公布的「有柯無侯」、「有侯無柯」的民調?究竟是把民調的絕對值、還是比和賴清德、賴蕭配的差距?手機與市話的占比、抽樣的數目又如何?這些原本雙方爭執不下的重要細節,結論中完全沒有寫到。這些兩黨核心都談不攏的問題,幾位民調專家又如何能幫兩黨來決定?這部分的模糊跟留白,絕對不可能是疏漏,而是刻意為之。 

同時,既然找了三位民調專家來「檢視」民調,所謂的「超過統計誤差」就不再是原本柯文哲所說的「讓3%」,而是要柯文哲領先超過「3%+3%」才真的具有統計上的意義。在這樣的條件下,柯文哲根本不可能贏過侯友宜,「侯柯配」已經是唯一的結論。 

柯文哲讓出了「總統」候選人,民眾黨又能得到什麼?協商結論第六點中的「除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其餘部會原則上依各黨派立委席次分配,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國民黨主責建設發展」給出了答案,所謂的「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其實是指民眾黨主導「立法院」,也就是國民黨讓出「立法院長」的位置。 

所以整份協商結論其實是,柯文哲以「總統」候選人的位置,換取「立法院長」,柯文哲雖然喪失了「以小吃大」的機會,卻也能拿到超過民眾黨現有實力的果實。若要認真計算,藍白即便真能合作,也未必就能贏得「總統大選」,而聯手拿下「國會」的機率反而相對較高。柯文哲和民眾黨犧牲了一個夢,卻握到了更實際的東西,也有繼續持續發展壯大的本錢。 

至於雙方沒有寫明的「區域立委衝突選區」的爭議解決,則自然是「主責監督制衡」的民眾黨,要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國會」的席次極大化。 

這樣的結果,看在民眾黨幕僚和支持者眼中是吃了大虧,但以最近柯文哲傲慢的態度、兩黨針鋒相對的氛圍,即便國民黨願意退讓、同意「柯侯配」,柯文哲也無法指揮藍軍「14+1」個地方諸侯,也沒有時間一一拜會、化解國民黨提名的將近70席區域「立委」,更遑論地方「議員」、派系、樁腳,況且柯文哲也拿不出足以支撐「總統大選」的「糧草」。即便能夠逼得國民黨接受「柯侯配」,也很可能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最終兩敗俱傷。 

如今的共識,避免兩黨意氣用事、火車對撞,然後各自做好自己擅長的工作。至於18日的結果公布,很可能會像當初國民黨「類初選」那樣,只告訴大家一個結果,而不會公布詳細的內容和分數,以免進一步造成撕裂,傷害各自支持者的情感。 

從目前的民調看來,「藍白合」的勝選機率當然大增,但未來雙方的磨合,是否真能做到各司其職,還是像2004年「連宋配」那樣互相埋怨,主帥能否充分展現戰力,才是最終決定勝負的關鍵。國民黨不必高興的太早,民眾黨也不必現在就如喪考妣,覺得吞了不平等條約。 

注:文中許多括號是本網小編加上去

原載中國台灣《美麗島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