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中評論網馬尼拉12月22日訊】近年來,糧食供應和價格出現了劇烈波動。 例如,洋蔥價格曾經飆升了七倍。 在其他時候,由於缺乏買家,農民傾倒了番茄收成。

糧食價格往往被歸咎於通貨膨脹的飆升,使政府爭先恐後地應對危機,而不是阻止危機。 這種反應性立場往往是由於缺乏準確、及時的資料,導致程式設計不善、規劃有缺陷和決策延遲。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大米供應和價格反覆出現的問題。

2021年1月,菲律賓統計局報告了233.2萬噸大米庫存。 加上國內產量略多於1300萬噸,進口量為近300萬噸,今年總供應量約為1840萬噸。

截至12月31日,只剩下186萬噸,表明使用量約為1650萬噸。 考慮到種子、動物飼料、工業用途和廢物的數量,約有1490萬噸被作為食物消費。

這應該引起擔憂。 1,490萬噸的消費量意味著2021年人均大米平均消費量為135公斤,遠遠高於農業部估計的119公斤。 這一差異從未得到解決,菲律賓統計局的2021年期末庫存數字也沒有調整。 這種疏忽導致了2022年的統計異常。

儘管2022年產量略有下降,但由於380萬噸進口增加,總供應量有所增加。 然而,菲律賓統計局報告的期末庫存與2021年幾乎相同,為185萬噸。 這種差異引發了關於供應過剩的問題。

PSA保持其庫存估計是準確的,假設2022年人均消費量約為110公斤。

有鑑於此,要麼消費增加,要麼產量減少。 2022年大米價格高企,消費不太可能大幅增加。 總消費增長可能反映了人口增長率,約1.5%,即約20萬噸。

因此,差異可能在於生產估計。 我們的計算表明,產量約為970萬噸,而不是報告的1290萬噸。 這意味著帕萊產量大幅下降25%,比報告的少500萬噸。 即使使用農業部的較高消費數字,產量仍然低於菲律賓統計局的估計320萬噸。

行業參與者注意到,隨著價格翻倍,主要化肥進口量下降了30%,暗示化肥使用減少。 然而,PSA報告的產量和產量僅下降了1%。

2022年產量大幅下降表明,依賴不正確的數字,這可能導致了8月和9月的大米危機。 這種對當地產量的高估扭曲了市場的實際大米供應。

這引起了人們對水稻行業投資有效性的擔憂,這表明農民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有所提高。 因此,對進口的依賴增加,以及對國際市場動盪的脆弱性。

持續的資料差異將繼續存在,直到資料收集和分析得到改善。 農業部最近聲稱2023年結束90天的庫存水準,比2022年的期末庫存高出78%,鑑於產量適度增加和進口大幅減少,這是值得懷疑的。

有效的分析、規劃和決策需要準確的資訊。 解決反覆出現的糧食短缺取決於解決資料短缺問題。

菲律賓統計局可能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員和技術資源來建立一個專門的農業資料系統。 在農業部內部,一個系統應該連結來自各種機構和專案的資料,為實施者和決策者提供及時的相關資訊。 私營部門可以透過定期驗證資料的準確性來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