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當地時間4月8日抵達華盛頓,對美國展開國事訪問。鑒於上一個以“國賓”身份訪美的日本首相還是9年前的安倍晉三,所以日美雙方對於岸田此訪都格外重視。日方早早就開始造勢準備,美方則給予高規格接待,為岸田準備好了白宮晚宴和國會演講等一系列禮遇安排。

對於這次訪問,美日顯然有一些共同的“戰略考量”。例如,雙方可能將其定位為近年來美日“蜜月關係”不斷升溫的“典禮秀”,希望通過提升雙邊的“全球夥伴關係”定位,來顯示美日同盟的“牢不可破”。

而從美日雙方當政者的角度看,又是各有所圖。當前岸田政府深陷執政危機,此訪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期待彰顯外交成果,輓回國內支持率。在華盛頓這邊,隨著盟友對美國大選帶來的風險擔憂上升,拜登想要通過岸田訪問重申對盟友的安全承諾,起碼做好安撫工作,並以重塑同盟體系的成果來爭取美民眾支持。

不出意外的是,外界的解讀幾乎眾口一詞地把岸田訪美的“矛頭”對準了中國。《金融時報》兩周前就透露說,這次美日首腦會談後,美日同盟將迎來6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升級,並稱此舉是為了應對“來自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美日軍隊將強化無縫合作應對台海衝突等潛在危機。而且岸田與拜登會晤後,美日菲將舉行的首次三邊峰會,也被視為美日針對中國的一次“挺菲”行動。

在美國推動圍堵遏壓中國的戰略佈局中,日本的表現已經不能用“亦步亦趨”來形容,而是主動扮演起了衝鋒陷陣的角色。無論美日韓、美日菲等小多邊軍事安全合作,還是美國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芯片聯盟”等“小院高牆”佈局,抑或是推動“北約亞太化”的過程中,哪一個日本沒有發揮“核心幫手”的作用?甚至,在一些議題上,是日本在推著美國向前走。

對於日本這種超出預期的積極表現,面對全球事務爛攤子直撓頭的美國自然樂見其成,同時也在通過提升美日同盟的定位,賦予日本更大軍事自主權作為“犒賞”。日本國內一些人於是欣欣然,認為這意味著日美同盟正在走向“對等”,是日本大國地位的一種佐證。

但“迷幻劑”帶來的滿足感是一戳就破的,日本對外戰略思維的矛盾糾結正在暴露出來。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地緣競爭執念,將日本面臨的安全壓力和發展挑戰歸咎於中國的日漸強大,日本政要和媒體反復渲染“中國威脅”,希望加強與美國的戰略捆綁,推動對華戰略圍堵,謀求“倚美制華”。與此同時,日本又對美國未來潛在的戰略收縮和孤立主義充滿不安,想借國際變局來擺脫戰後束縛,謀求強化自主防衛能力,表現出爭當政治軍事大國的野心。

日本這政治算盤打得很細,但是也替它心累。無論是遠在歐洲的烏克蘭危機,還是中東的巴以衝突,跟日本的國家安全根本掛不上直接的聯繫。至於日本政要口口聲聲“基於法治的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更像為了維護美國單極霸權的陳詞濫調,作為岸田政府推動強軍擴武路線的藉口,顯得蒼白無力。

說白了,在美日一些人的大國競爭執念下,美日同盟的“升級”不過是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遏華工具的作用。實際上,這不僅是一種自我矮化,也蘊含著極大的危險性,可能給亞太乃至世界帶來更大的動蕩和對抗風險。對於看似風光的岸田訪美,日本國內的有識之士應當認清背後潛藏的風險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