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誌  Jonathan Brill

與中國一樣,美國將人工智能視爲21世紀軍事和經濟強國的關鍵。華盛頓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都對中國的發展速度感到擔憂。事實上,國會山流傳的一個笑話是,他們唯一能達成一致的是“中國威脅”。

爲此,國會最近通過了《芯片法案》,行政部門一直在實施貿易管制,以拒絕他們認爲對中國發展人工智能至關重要的技術。儘管這種願望是理性的,但在中長期內不太可能奏效,而且只會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美國的技術戰略依賴於7個現實,儘管這些現實在今天是正確的,但不太可能在明天都是正確的。

半導體需要世界上最複雜的供應鏈之一。雖然這些地區的政府如今與美國結盟,但情況可能並不總是如此。許多關鍵的瓶頸都位於與中國貿易往來大於與美國貿易往來的地區。

1. 歐洲在半導體貿易中的關鍵作用。中國半導體發展道路上的主要瓶頸之一是無法獲得尖端的光刻技術和測試設備,尤其是來自荷蘭ASML的設備。美國與荷蘭圍繞貿易管制展開的談判需要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在未來可能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荷蘭政界人士已經開始質疑這項協議。

隨着中國與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經濟聯繫不斷加深。這些更大的貿易關係可能會導致歐洲重新評估其與美國優先事項的一致性。如果美國對歐洲的安全承諾發生變化,比如減少在烏克蘭的存在,或者縮減在北約的角色,這可能會加速——這些都是現任總統候選人所暗示的願望。

這樣的發展可能會導致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的重新調整,對中國的技術遏制產生深遠的影響。

2. 日本同盟的變化。日本是半導體生產和測試設備的另一個主要供應國。今天,日本與美國的戰略結盟植根於根深蒂固的安全聯盟。然而,日本在安全方面對美國海軍的依賴正在減少。

如果美國限制其對其他安全夥伴的承諾,日本很可能將其經濟利益置於其安全聯盟之上。美國是一個比中國小得多的貿易伙伴,中國已超過日本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比例可能會變得更加明顯。

除了這些關鍵的瓶頸,還有一些值得懷疑的假設,美國要想保持其技術主導地位,這些假設必須繼續成立

3. 十字路口的臺灣 。臺灣的半導體實力是該行業的關鍵,但就像日本一樣,它必須在戰略上保持平衡,以平衡其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大陸和美國

今天,對臺灣的入侵和隨後對其半導體設施的破壞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隨着中國在技術上接近美國及其盟友所否認的水平,臺灣的毀滅對美國和歐洲的影響可能遠遠大於它自己。

4. 技術跨越。目前美國和臺灣半導體生產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在尖端芯片方面,是全球力量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尖端製造商提高晶體管密度的能力正在放緩——這就是衆所周知的摩爾定律的終結——爲中國縮小差距創造了一個機會。

雖然有人說西方領先十年以上,但一些正確的突破可能會改變這種局面。中國作爲一個創新者繼續進步,華爲新手機的7納米芯片就是一個例證。這種將產品從實驗室推向市場的能力可能會改變技術主導地位的競爭。

5. 下一代技術的可行性。今天,三星、英特爾和臺積電在下一代3D半導體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像中芯國際這樣的中國競爭對手是熟練的快速追隨者。

這些都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設備,無法保證非中國企業能夠成功擴大生產規模。如果日益增加的複雜性和成本導致技術進步放緩,那麼對於政府資助的企業來說,這一飛躍可能不會那麼大,這爲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容易實現的目標。

如果西方在高端芯片上保持領先地位,在許多應用領域,中國將能夠通過大量使用能效較低的設備來彌補這一差距。

6. 清潔能源生產。在《中途》中生成一張圖像所消耗的電量相當於給智能手機充電。一次典型的ChatGPT會話需要16盎司(500毫升)的水來冷卻服務器。

到2030年,作爲人工智能生命線的數據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至少與阿根廷一樣多,甚至可能更多。

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美國及其盟友將很難爲這些數據中心供電。中國生產了世界上3 / 4的太陽能電池,並率先將第四代核技術推向市場。

7. 資源平衡。美國高度依賴中國公司提供鎵和鍺等對半導體生產至關重要的材料。資源解耦是困難的。英偉達(NVIDIA)創始人黃仁勳(Jensen Huang)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話,這將需要10多年的時間。這是美國半導體生產的一個潛在瓶頸,中國已開始對關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

西方國家最明顯的反應是拒絕獲得中國所依賴的先進改進能力。只要這仍然是一場貿易爭端,美國和中國或許都能夠推進他們的努力,只是以較慢的速度。如果緊張局勢加劇,更大範圍的戰略資源剝奪可能對兩國都造成毀滅性打擊。

戳傷熊貓是個錯誤。鑒於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最終在技術和經濟上接近均勢的可能性,美國尋求衝突似乎是不明智的。冤冤相報何時了。

這種短視的民族主義議程與導致美國與日本發生衝突並捲入二戰的決策如出一轍。

20 世紀 30 年代和 40 年代,美國與日本進行戰術性資源封鎖,以延緩日本的擴張。日本將此視為戰略威脅,並以轟炸珍珠港作為回應。與日本的做法一樣,中國也將採取其認為必要的行動來發展壯大。

與 1940 年的日本不同,中國今天面臨的挑戰是經濟生產力過剩。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中國擁有廣袤的土地和礦產資源。如果戰爭升級,中國的能力、資源和經濟將繼續增長。

將中國視為戰略威脅,而非戰略同行,是一種短視的國家策略。我們共享一個狹小的星球和有限的資源,我們的世界有賴於此。雖然美國應該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是,限制戰略合作、增加競爭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