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 Ryan Bercaw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12月22日刊發題為《與中國的戰爭並非不可避免》的文章,作者是瑞安·伯考。全文編譯如下:

7月27日是朝鮮停戰70週年紀念日,也是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後一次憤怒地交火。儘管最近兩國外交關係解凍,但中美關係仍在繼續。可以說,自1979年正式建交以來,兩國關係仍處於最糟糕的狀態。重啓對話是一個積極的發展,但深層次的根本問題仍遠未解決。鑑於這一現實,衝突一定會發生嗎?坦率地說,事情不好看,但醜陋並不等同於必然。命運的力量不會迫使華盛頓和北京發生衝突。和平是可以維持的,但前提是兩國政府都願意爲此付出努力。

學術界、學者和權威人士經常把中美關係看作是一種關係。通過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視角來看待人際關係。格雷厄姆·艾利森博士的著作《註定要打仗:美國和中國能逃出修昔底德的陷阱嗎?》提供了一個著名的例子。他說:“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當一個崛起的大國威脅要取代一個統治大國時,自然發生的、不可避免的混亂……當一個崛起的大國威脅要取代一個統治大國時,由此產生的結構性壓力使暴力衝突成爲常態,而不是例外。”

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對古典歷史的呼籲,構成了一個令人信服的類比。然而,中美。關係比比較所允許的更爲複雜。修昔底德陷阱模型未能充分解釋這樣一個事實,即華盛頓和北京對各自加劇或緩和緊張局勢的行動行使相當大的權力。硬實力動態只是這一計算中的一個相關因素。幾十年的持續相對和平表明雙方對避免衝突的持久承諾。

然而,這一承諾並非沒有經受考驗。

中美,緊張局勢並不新鮮,歷史提供了許多成功緩解衝突的例子。中美關係的歷史。關係表現出對彼此耐心的清晰模式。這種動態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爲什麼?

一言以蔽之——贸易,2022年,美國和中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額爲7584億美元。在近三十年(1990年至2015年)的時間裏,華盛頓一直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啦啦隊長,中國是美國第三大貿易伙伴,也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關鍵。在這段時間裏,兩個國家都變得異常富有。經濟誘因未能在中國引發持久的政治改革,但貿易一直是一個關鍵的穩定器。強勁的貿易通過阻止增加衝突可能性的嚴重政策變化來促進和平。儘管2023年雙邊投資創歷史新高,但日益增長的戰爭前景迫使太平洋兩岸的領導人“脫鉤”經濟,以減輕潛在損失。這種趨勢凸顯了緊張局勢的一個關鍵來源——不安全感。

衝突很可能是結果,因爲中國政府從根本上是不安全的。北京積累的財富和權力並沒有緩解其對社會不穩定和軍事遏制的根深蒂固的焦慮。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抱着一種不可動搖的圍攻心態。北京將公民自由、法治、言論自由和西方自由主義視爲存在的政權威脅,因此將國內政治安全置於人類歷史上空前嚴厲的優先地位。

必須理解,和平不是一種靜態的最終狀態。相反,和平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雙方積极參與,保持溝通,調解爭端,並表明和平意圖。北京和華盛頓都在口頭上尋求和平,但兩國在追求和平方面的努力存在明顯差異。

美中衝突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雙方都不可靠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並幫助引導兩國關係朝着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衝突很可能發生。

作者簡介:Ryan是《青年之聲》的撰稿人。他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擔任情報分析員五年。他的作品發表在《海軍陸戰隊公報》、《國際政策文摘》和《學習自由博客》上。他會說普通話,對東亞的安全挑戰仍感興趣。